欢迎访问三孔旅游官方网站  当前时间:2023年6月6日 星期二  
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> 魅力曲阜
孔庙
“千年礼乐归东鲁,万古衣冠拜素王”,儒学的河缓缓流淌,河两岸的炎黄子孙在荡漾的碧波中恬然往前。来一趟心之上的朝圣之旅。望见圣人,“至圣先师,万世师表”,触摸他那“仁者爱人、乐礼善学”的智慧。
孔庙,是著名的“三孔”(孔府、孔庙、孔林)之一,又被称为“至圣庙”,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孔子的庙宇 ,规模宏大、气势雄伟壮丽、金碧辉煌,极具东方特色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庙”,1994年,与孔府、孔林一起被列入“世界文化遗产名录”,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

孔庙鸟瞰全景
 
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,即孔子死后的第二年,是鲁哀公将孔子的故居改建而成,当时只有3间房屋,里面供奉孔子的衣冠礼器等,自西汉以降,历代帝王对其进行了十多次重修、扩建,至清代雍正年间,才达到今天的规模,以南北为中轴,分左、中、右三路,九进院落,长630米,宽140米,共有有殿、堂、坛、阁460多间,门坊54座,“御碑亭”13座,院内苍松翠柏、排列森然,殿宇楼阁、雕梁画栋、金碧辉煌,气魄宏大,威严壮观。

金声玉振坊
 
金声玉振坊,明嘉靖十七年(公元1538年)建,坊高5.6米,宽14米,三间四柱式石坊,石鼓夹抱,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,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“辟天邪”,俗称“朝天吼”。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,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“金声玉振”,笔力雄劲,是明嘉靖十七年(公元1538年)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。
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:“孔子之谓集大成。集大成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金声也者,始条理也;玉振之也者,终条理也”。“金声”、“玉振”表示奏乐的全过程,以击钟(金声)开始,以击磐(玉振)告终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,如同奏乐,以金钟发声,以玉磬收韵,集众音之大成一样,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。因此,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“金声玉振”。

奎文阁
 
“奎文阁”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,原来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,以藏书丰富,建筑独特而驰名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藏书楼。曲阜孔庙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(公元1018年),原名藏书楼,金代明昌二年(1191年)重修时改名“奎文阁”,明弘治十三年(1500年)又重修。
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,完全是木质结构,在中国楼宇的建设上称的上是孤例。它高23.35米,东西阔30.10米,南北深17.62米,三层飞檐,四重斗拱,结构合理,坚固异常,经受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摇撼。据记载清康熙年间的一次大地震,曲阜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”,而奎文阁安然无恙,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。为此明代吏部尚书李东阳专写了“奎文阁赋”,赞誉奎文阁的建筑研究价值。 奎文阁内原有藏书均移入孔府档案馆保存,现展出的是孔子圣迹图陈列。

孔庙十三碑亭
 
十三碑亭位于奎文阁后,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。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,元代添建二座,清代添建九座,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,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、拜庙新祭、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,由汉文、八思巴文(元代蒙古文)、满文等文字刻写。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,所以称十三碑亭,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,因此又叫御碑亭。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所立的一块石碑是最大的,碑重约35吨。
在十三碑亭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。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,两角相顶,巨檐相交,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“勾心斗角”。“勾心斗角”是碑亭建筑中的奇观,这种犬牙交错的建筑模式,也只有在孔庙十三碑亭的院落里才会出现。这种匠心独具的建筑美学,巧妙地解决了空间狭窄所造成的拥挤现象,不仅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,更以一种文化现象留给后人不尽的思索。

杏坛
 
杏坛,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。《庄子·渔父篇》载:“孔子游于缁帷(即黑惟,假托为地名)之林,休坐乎杏坛之上。弟子读书,孔子弦歌鼓琴。”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,天圣二年(1024年)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,在正殿旧址“除地为坛,环植以杏,名曰杏坛”。于是,“杏坛”,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。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,元世祖至元四年(1267年)重修,代隆庆三年(1569年)改造重檐方亭,清代乾隆皇帝题匾。此杏坛方亭重檐,黄瓦朱柱,十字结脊。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,彩绘金龙,绚丽多姿。亭下有党怀英篆书“杏坛”二字碑及乾隆“杏坛赞碑”。亭四周有石栏围护,四方有甬道可通。亭前石炉,雕刻精美,是金代文物。亭四周遍植杏树,每到春和景明,杏花盛开,灿然如火。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《题杏坛》诗云:“鲁城遗迹已成空,点瑟回琴想象中。独有杏坛春意早,年年花发旧时红”。

孔庙大成殿
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,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。宋崇宁三年(1104年)据《孟子》“孔子之谓集大成”语意,诏名文宣王殿曰“大成”。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,完美不缺,集古圣贤之大成。
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(1018年),七间重檐,宋政和四年(1114年)颁御书匾额,北宋末年毁于战乱。现存这座大成殿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,是全庙最高的建筑,主殿高24.8米、阔45.8米、深24.9米,重檐九脊,黄瓦飞甍,雕梁画栋,气势雄伟,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,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"大成殿"三个贴金大字。
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,均以整石刻成,顶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,前檐下为10根高浮雕云龙盘柱,柱高6米,直径0.8米,每柱二龙对翔,盘绕升腾,中刻宝珠,四绕云焰,下饰莲花石座。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,云龙腾起如飞,神态各异,远而望之,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,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,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。
殿下有双层台基,前有高2.1米的月台,东西宽约45米,南北35米。前有两层大型浮雕龙陛,四周围以双层石栏,上层为火焰宝珠柱顶,下层为重层覆莲瓣柱顶,石栏下东西南三面共突出24个石雕螭首,雕刻古拙,连同踏道云龙山水御道,均为明代遗物。月台是祭祀孔子时起舞奏乐的地方,每年孔子诞辰日都在此举行“八佾舞”。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,结构整齐,规模宏大,突兀凌空,金箔贴裹,群龙竞飞,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。与北京故宫太和殿、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。

鲁壁

鲁壁,是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而筑的标志性建筑。孔鲋时期遇秦朝焚书坑儒之乱,孔鲋认为“秦非吾友,吾将藏之,以待其求”,于是将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等一些经典书籍几十篇偷藏在墙壁内,他自己就到嵩山隐居去了。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,皇帝刘启将他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,封为鲁王,即鲁恭王。恭王好治宫室,据说他在扩建宫室拆除原孔子故宅时,忽然听到金石丝竹之声,有六律五音之美,结果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。这些书籍即孔鲋所藏之书,书是用蝌蝌文写于竹简之上的,不同于当时经师们利用隶书写的经典,人们就把它们称为“孔壁古文”。因为古文经典和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经典(今文经典)不完全一致,因此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今古之争。其中最有影响的是《古文尚书》,据说它比《今文尚书》多十六篇。鲁壁藏书,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,它引发了两汉时期的今、古文经学之争,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。
金代为纪念孔鲋藏书,在孔子故宅内修建了“金丝堂”, 取的是传说中拆墙取书时,天上有金石丝竹之声的意思。明弘治十三年(1500年)重修孔庙时,为孔庙建筑对称,将金丝堂迁到孔庙西路,在原址扩建了诗礼堂。后来又刻了“鲁壁”碑来纪念孔鲋藏书。

诗礼堂
诗礼堂始建于宋代,原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拜谒孔庙驻跸之所,后改为供孔氏族人祭祀时斋居,并做讲学之用。金代重建。明弘治时,为了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《诗》学《礼》命名为“诗礼堂”。现存建筑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南面敞开,不设门窗。屋盖为绿瓦悬山顶,彩画为雅伍墨,檐下点金,木架为九檩前后廊式,前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云斗拱。院中有一株唐代的槐树和两株宋代的银杏树,虽历经千年,仍枝叶茂盛。银杏左雄右雌,至今果实累累。孔府宴中的“诗礼银杏”即取此树之果,是孔府宴中特有的传统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