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林
“墓古千年在,林深五月寒,断碑深树里,无路可寻看。”这里是圣人孔子的长眠之所,这里是千百年来孔氏子孙的安息之地……
孔林,又称“至圣林”,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,是世界上延时最久、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,也被称为“天下第一林”,1994年,与孔庙、孔府一起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世界文化遗产”。

自汉代以后,历代统治者对孔林进行了多达13次的重修、增修,形成了现在占地3000余亩、围墙长5600多米的氏族墓园,孔林内现有上千类、10万余株的古树名木,争相斗艳,俨然一座天然的植物园、自然博物馆,是“一部孔氏家族的编年史”。

孔林中万木掩映,碑石林立、石仪成群,孔林内有各种墓碑、题记5000余块,其中不乏名人题记,另外,还有300余座石仪、门坊。孔林在研究我国丧葬风俗的演变上具有非常主要的地位,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

万古长春坊
万古长春坊,位于孔林前神道路中段,坊额上刻“万古长春”四字,是中国著名的牌坊之一。这座牌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,是曲阜现存最大、最精致的石牌坊。
此坊六柱五门,飞檐起脊,三层横梁,房顶呈瓦垅状。明间两石柱前后各浮雕两条盘龙,再外两石柱只有上部各雕一条龙,最两边的柱上部各雕一只立凤凰。明间额枋南面雕双龙戏珠,北面雕双狮戏球,次间均雕双凤朝阳,梢间前后雕双龙戏珠。明间枋前后均雕二龙戏珠,两次间雕双凤朝阳,梢间雕一条行龙,花板两面雕祥云、瑞草等图案。坊额刻于明间花板上,正书“万古长春”四个大字,笔势沉厚,字体端庄。石柱前后用石抱鼓,鼓上浮雕石狮子,两侧面上分别浮雕龙、鹿、牡丹等图案。
孔子思想历两千年而不衰,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,直到今天,人们还一直吸取孔子思想的养料。“万古长春”坊正对孔林大门,寓意孔子的思想犹如松柏长青,万古不衰。

至圣林坊
此坊原名叫“宣圣林”坊,清雍正七年(1729年)与孔庙同时将“宣圣”改为“至圣”。此坊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,经明、清两代多次重修,现在仍然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。至圣林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制牌坊,绿琉璃瓦庑殿顶,前后檐下皆用雕刻精制的斗拱,彩画精细,显得十分精美。坊额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毁,1980年复制,上书“至圣林”三个大字,字表面贴金,格外醒目。坊前有明崇祯七年(1634年)雕刻的石狮一对。

洙水桥
洙水桥,位于孔子墓轴线的最南端,桥宽6.6米,长25.24米,桥面呈拱形,遮住了人们北望视线,以示孔子墓深藏于内。桥前立一石坊,名为“洙水桥”坊。此坊四柱三间,石质,四柱均为冲天八楞式,柱顶各有圆雕石兽,独角披麟,仰天蹲座。明间额坊雕刻“洙水桥”三个正书大字,二次间均浅刻二龙戏珠,造型简朴庄重。此坊于明嘉靖二年(1523年),山东巡抚陈凤梧建立。正面刻有“大清雍正十年重修”字,是把原年款除掉后刻上的,有明显的痕迹。西次间的石额枋和屋脊并石兽边柱于1951年修复时已更换。
孔子墓
鲁哀公十六年(前479年),孔子在鲁国去世后葬于鲁城北泗上。据《阙里文献考》记载,当时孔子的墓“茔不过百亩,封不过三垅,祠,宇不过三间”,后经历代恢扩,才日就宏丽。今孔子墓封土东西30米,南北28米,高5米,似一隆起的马背,故称“马鬣封”。墓前石碑两座,前碑篆书“大成至圣文宣王墓”,碑阴正书“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赐食三品禄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书”,为孔子五十九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彦缙所立;后碑篆书“宣圣墓”,为孔子五十一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元措所立。碑前有石供案、石鼎、石制香炉、石砌拜台及砖砌花棂围墙等。石台,初为汉修,唐代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,清时又予以扩大。石案为明代雕刻,石鼎为清雍正十年(1732年)制作。原来在神道旁有金章宗年间立的“官员人等至此下马”碑,宋真宗年间立的“辇路”碑,明代立的孔子神道碑现已无存。孔子墓东侧为其子孔鲤墓,南侧为其孙孔伋墓,子孙三代墓呈“品”字型分布,故名“携子抱孙”。

中兴祖墓
中兴祖孔仁玉墓位于孔子墓东北,内红墙以外约100米处。墓前石碑1通,篆书“兵部尚书袭封文宣公之墓”,碑阴楷书“奉正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赐食三品禄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拜书”,明正统八年(1443年),五十九代孙、袭封衍圣公孔彦缙立石。碑前设石供案,周刻卷云纹。
孔仁玉,字温如,孔光嗣之子,孔子四十三代孙。孔府洒扫户孔末弑主孔光嗣假冒圣裔时,孔仁玉尚不满九个月,母张氏将其藏匿于外婆家,幸免于难。既长,通六艺,精《春秋》,为人严谨,临事果断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(930年),鲁人将孔末假冒嫡裔之事告诸官府,朝庭获悉后即诛孔末,授仁玉曲阜县主簿,主孔子祀事。长兴三年(932年)封文宣公。卒后追赠兵部尚书。孔氏后人以孔氏嫡长几绝而至仁玉时复兴,故称孔仁玉为“中兴祖”,供奉在家庙中按时祭祀。

孔尚任墓
孔尚任墓,位于孔林东北处,墓碑刻有“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”。孔尚任,字聘之,又字季重,号东塘,别号岸堂,自称云亭山人。孔子六十四代孙,清初注明诗人、戏曲作家,代表作《桃花扇》。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卒于曲阜石门山,享年七十岁。墓周栽植桃树数棵,以示纪念。

于氏坊
于氏坊,建于清道光五年(1825年)。于氏,名珊兰,大学士于敏中之女,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之妻。相传为乾隆皇帝义女。坊前刻道光皇帝遣官谕祭祭文,坊阴刻“鸾音褒德”四金字。坊后孔宪培、于氏两人合葬墓。

孔令贻墓
孔令贻(1872年-1919年),字谷孙,号燕庭。孔子七十六代嫡孙,袭封衍圣公。1919年入京为继配陶氏之父陶式鋆送殡,突发背疽,医治无效,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。墓前石碑篆书“孔子七十六代孙袭封衍圣公墓燕庭先生之墓”。有望柱、石虎、石羊、石马各一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