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三孔旅游官方网站  当前时间:2023年6月6日 星期二  
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> 魅力曲阜
尼山
鸟瞰尼山全貌
尼山,孔子诞生地,原名尼丘山,因孔子名“丘”。为避其讳,故易名“尼山 ”。据明嘉靖四年(公元1525年)戴光编修的《邹县地理志》载:“尼丘山去城东60里,在鲁源社、鲁源村。昔启圣王夫人颜氏祷于此,而生孔子者也,其山五峰连峙,中峰之麓有孔子庙”。尼山海拨340米,风景秀丽,其山形五峰耸峙,尼山傲居其中,“群山环峙插层天,五老峰高瑞气连”这是古人形容尼山的真实写照。

夫子洞
夫子洞,又名坤灵洞。据《邹县续志方域志古迹》记载:“夫子洞在城北尼山东麓,下临沂水。久为沙壅,不见洞口。干宝《搜神记》称,孔子所生,今名孔窦是也……邹尹司居敬因刻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曾祈祷于尼山而生孔子,其父叔梁纥嫌其相貌丑陋,便弃于山下,一只雌虎将其衔入恐内养了起来,故名“坤灵”,洞中原有邹县令司居敬雕刻的孔子像,并有石桌、石凳等。金人陈国瑞曾有诗记述:“云开虎洞清溪绕,雨卧龙碑碧鲜封”。后因流沙所淹没。1979年维修其洞时,清除掉淤沙,才复现出洞口。

尼山孔庙
尼山孔庙,尼山的主要建筑,在尼山中峰东麓,此庙最早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(公元954-960)。 宋仁宗时增建祠庙,立学舍、置祭田。元顺帝时,又大行修建,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又重建。庙中殿亭是清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重建。建国后又多次拨款维修。今庙围垣缭绕,环植松柏,共有院落五进。
尼山孔庙主体建筑为中间的大成殿,殿前有两庑各五间,殿之东、西各有掖门。过掖门,殿后有寝殿三间,祀至圣夫人木主,两庑各三间,祀孔子之子伯鱼及孙子思,但塑像及木主今皆不存。东、西两侧门连接两旁跨院。东院前为讲堂,后为土地祠,西院东侧连接毓圣侯祠,且单成一院。西侧为启圣王殿和寝殿,系供奉孔子父母处。庙内外有元、明、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石碑约十余幢,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筑群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。目前,尼山孔庙寝殿及东西两房是大型彩石镶嵌雕屏壁画《孔子圣迹图》展览。

尼山书院
尼山书院位于尼山孔庙以北,又名尼山诞育书院,与洙泗书院、石门书院、春秋书院并称为曲阜四大书院。始建于宋庆历三年,元时重修,现在的规模是明永乐十五年建造的。门外立有两幢石碑,一为明弘治年间所立,上刻“尼山书院”四个大字,一为衍圣公孔弘泰重立《元司居敬尼山孔子像记》碑。自古以来,尼山书院就是研修孔子思想,宣讲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,闻名四方。

尼山砚 
尼山孔子庙北,有一幽深峭壑,据《阙里志·尼山》载:“中锋之麓有先圣庙,庙北为中和壑。”《礼记·中庸》有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……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壑即以此取名。“中和是喻孔子的思想可使万事达于和谐的境界。中和壑又名“尼山砚沟”,用这里的石头制砚,石质致密,润泽而发黑。“尼山石砚”为著名的鲁砚之一,名遐中外。尼山砚制作向以简朴大方见长。置于案头,既可实用又可把玩。尼山砚的佼佼者为松花砚,石色褐黄,遍布青黑色松花纹,其砚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状开墨堂、墨池,砚额将松花纹剔成浮雕,雅致可爱。